临近年末,可谓是好戏不断,各大平台的年度压轴大戏也逐渐拉开帷幕
继《鹤唳华亭》低调裸播后,又一部古装巨制重磅来袭——《庆余年》
先跟着芭姐来感受一波神仙级的卡司阵容
演员阵容上,男主角张若昀,女主角李沁,都是备受好评的新生代实力派演员
上辈重要的角色,更是请到陈道明、吴刚、于荣光、刘烨等重磅老戏骨
其它配角不仅有袁泉、李小冉等演技精湛的女演员,还有辛芷蕾、宋轶和李纯等实力小花
就连今年因《陈情令》大火的新晋人气小生肖战也在剧中客串了一把
演员阵容有多豪华,相信芭姐不用多说
而在主创阵容上,《庆余年》改编自网文界大神“猫腻”的同名小说,原着作者猫腻,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关注度颇高的《将夜》《朱雀记》《间客》都出自他之手
编剧则是被称为“国产古装权谋推理剧最佳青年编剧之一”的王倦
从古装剧《木府风云》到神作《舞乐传奇》再到2019年评分不俗的《大宋少年志》,王倦环环相扣的编织情节的能力,再到逻辑思维的严谨实力,可谓是新生代编剧中的佼佼者
超强的主创阵容+豪华的演员阵容+原本非常优秀的网络小说,三者强强联合,简直堪称国产剧的顶配
自剧开播以来,热度也是直线攀升,不仅接连登顶骨朵热度指数榜和猫眼热度榜第一,而且各方评价一路上扬,豆瓣评分也高达8.0分
《庆余年》凭借着丰满立体的人物、烧脑反转的剧情以及诙谐逗趣的台词画风,迅速在网络上掀起一阵追剧热潮,口碑全面开花
而随着剧集的播出,网友们更是同步上演了“真香”现场,觉得《庆余年》剧集更新太慢太少,纷纷加入到“催更”的大军行列当中
其实,不难发现,《庆余年》的成功和自身过硬的属性质量有关
无论是抽丝剥茧似的分析,还是大海捞针般地寻找,以及中间穿插的爱恨情仇,这部剧在悬念的设计上都别具匠心,耐人寻味
故事开篇以婴儿的视角见证了一场竹林的厮杀,拉开了全剧的序幕
吴刚扮演的陈萍萍和五竹的对话,牵出一系列更加复杂的人物关系,使后续的故事更添悬念
而费介这个角色的出现也让人对鉴查院的部门和人员产生了更强的好奇心
在剧情上不断地设置悬念,每隔一段剧情就有一位新角色登场,让观众紧跟着剧情走,去挖掘关于每个角色更多的信息
环环相扣,吊足我们的胃口,简直欲罢不能!
除却悬念感极强的叙事结构吸睛外,这部剧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在诙谐幽默的画风中将“人为什么活着”的主题娓娓道来
尽管《庆余年》自打开拍以来,外界对它的定义是制作精良的“正剧”,但在观众眼里俨然却成了一部笑点密集的古装戏,尤其郭麒麟在剧中的表现可谓是承包了我们一年的笑点
张若昀饰演的范闲,时刻抛出来的文艺梗和新奇脑洞更是芭姐日常的快乐源泉
而在剧情和台词的设置上,编剧在改编的过程给原着本就诙谐的语言中增加了不少轻松元素,但细细品来却又绝不是为开心而开心的低俗幽默
剧中的范闲仿佛成为了无数青年的代名词,不断在理想与现实中寻找着一种微弱联系:是理想主义的最终妥协,还是红尘俗客的内心坚守?这也是每个现代青年都在面临的抉择
如果说《红楼梦》是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庆余年》就是现代青年的理想图鉴。从范闲到各色人物的塑造,在看似轻松诙谐的剧情下传达出的却是“人生应该怎样度过”的严肃命题
与当下许多热衷于流量明星、资本运作的影视剧不同,《庆余年》十年IP孵化历程的背后是对好属性的执着,它凭借着对属性的深深“执念”在一众影视剧中拔得头筹
在芭姐看来,它既有古装剧的精美,也有悬疑剧的悬念,既有环环相扣的纵深感,也有令人捧腹大笑的幽默感
不难看出剧组对于这部剧的真诚,努力以及对于品质精益求精的追求
正如出品人刘白薇说的“做任何一部作品,我们都会把更大、更长远的目标放在剧本上,从剧本这个源头抓起,花上一年、两年,甚至是三年的时间去打磨一个故事”
《最好的我们》编剧李嘉也曾说“好的作品都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去打磨才能完成”,实际证明用心用时间打磨出的作品才能够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脱颖而出
信息爆炸时代,“好看的皮囊”和引人注目的形式或许能一时吸引观众驻足,但若无“有趣的灵魂”和真正的养分就很难让观众为剧而驻足
从早年的《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到近年大热的《琅琊榜》《长安十二时辰》等,无论是反映汉唐康干盛世,还是魏晋风度,这些作品都力图深挖传统历史文化,以详实考证的剧本,真实鲜活的人物,紧密贴合时代的典章制度、礼仪服饰和饮食风物等,让我们在理解历史故事和风土人情的同时,尽可能得重现出那个时代的沧桑与辉煌
而我们熟知的年代剧《大江大河》也是以扎实的属性和故事取胜的
一桌子菜,小到一碗肉,那个年代该怎么吃,导演都考虑得十分周到,一度赢得父母及年轻观众为其疯狂打call
其实,如今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观众对属性越来越有追求,而且也渐渐开始不再单纯的被一些营销的包装或者一些演员的颜值所追捧
反观,观众在选择影视剧的时候,对属性本身质量的关注越来越成为他们最看重的一部分,这也说明观众的欣赏和审美水平越来越高
因此,唯有制造好的属性才是王道,只有好属性才是吸引观众继续观看的关键
用心打造优质属性而不是试图抄“捷径”,这样才能不断创作出口碑和收视双赢的作品,毕竟潜心制作“好属性”才能走得更远,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表面上看影视行业进入了所谓的“寒冬期”,但实则是给影视行业回归属性为王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创作环境
越是在“寒冬”,越是需要坚守匠心,回归创作初心。唯有做好属性才是破局之道,属性为王依然是影视作品应该坚守的不二法则
期待未来影视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匠心之作!